十八支

十八支
﹝出法界次第﹞ 支即支分也。 如樹, 根莖是一, 枝條有異。 禪中支義亦爾。 謂色界初禪有五支, 二禪四支, 三禪五支, 四禪四支, 共為十八支也。 初禪天定五支: 〔一、 覺支〕, 初心在緣名覺, 謂行者在欲界, 依未到地, 發初禪色界諸淨色法, 觸欲界身根, 心大驚悟, 即生身識, 覺此色觸也。 (未到地者, 謂在欲界修色界定, 故以色界為未到地也。 ) 〔二、 觀支〕, 細心分別名觀, 謂行者既證初禪功德, 即以細心分別此禪定中色法, 諸妙功德, 境界分明, 是欲界之所未有也。 〔三、 喜支〕, 欣慶之心名喜, 謂行者初發禪時, 乃有喜生, 所捨欲界之樂甚少, 今得初禪, 利益甚多, 如是思惟, 歡喜無量也。 〔四、 樂支〕, 怡悅之心名樂, 謂行者發初禪時, 喜踊之心既息, 則恬然靜慮, 而受怡悅之樂也。 〔五、 一心支〕, 心與定一, 名一心。 謂行者初證禪時, 心依覺觀喜樂之法, 故有細微之散; 若喜樂心息, 自然心與定一也。 二禪天定四支: 〔一、 內淨支〕, 心無覺觀之渾濁, 名內淨。 謂行者欲離初禪, 種種呵責覺觀; 覺觀既滅, 則心內淨也。 〔二、 喜支〕, 欣慶之心名喜, 謂行者初得內淨時, 得免覺觀之患, 而獲勝定內證之喜無量也。 〔三、 樂支〕, 怡悅之心名樂, 謂行者喜踊之情既息, 則怡然靜慮, 而受怡悅之樂也。 〔四、 一心支〕, 心與定一, 名一心。 謂行者喜樂心息, 則心與定一, 澄渟不動也。 三禪天定五支: 〔一、 捨支〕, 離喜不悔名捨, 謂行者欲離第二禪時, 種種呵責二禪之喜, 喜既滅謝, 則發第三禪之樂。 若證三禪之樂, 則捨二禪之喜, 不生悔心也。 〔二、 念支〕, 念即愛念, 謂行者既發第三禪之樂, 則樂從內起, 應須愛念將息, 則樂得增長也。 〔三、 慧支〕, 解知之心名慧, 謂行者既發第三禪之樂, 此樂微妙, 難得增長, 若非善巧解慧, 則不能方便長養也。 〔四、 樂支〕, 怡悅之心名樂, 謂行者發第三禪樂已, 若能善用捨念慧之三支, 將護此樂, 樂則遍身。 若離三禪, 則餘地更無遍身之樂也。 〔五、 一心支〕, 心與定一, 名一心。 謂行者受樂心息, 則心自與定法為一, 澄渟不動也。 四禪天定四支: 〔一、 不苦不樂支〕, 不苦不樂, 中庸之心也。 謂行者欲離第三禪時, 種種呵責於樂, 樂既謝滅, 則不動之定與捨俱發, 故內心湛然, 無苦無樂也。 〔二、 捨支〕, 離樂不悔名捨, 謂行者既得第四禪不動真定, 則捨第三禪難捨之樂, 不生悔心也。 〔三、 念清淨支〕, 念即愛念, 謂行者既得第四禪真定, 當念下地之過, 復念自己功德, 方便將養, 令其不退, 進入勝品也。 (下地者, 即三禪也。 ) 〔四、 一心支〕, 心與定一, 名一心。 謂行者既得第四禪之定, 用前捨念二支將護, 則心無所依, 泯然寂靜, 一心在定, 猶如明鏡不動, 淨水無波, 湛然而照, 萬象皆現也。

Dictionary of Buddhist terms. 2013.

Игры ⚽ Нужно сделать НИР?

Share the article and excerpts

Direct link
Do a right-click on the link above
and select “Copy Link”